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我国医疗体系的重要基础,承担着常见病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但在处理急危重症患者时,常因设备条件有限和专科力量不足而面临挑战。
为规范急重患者处置流程,国家卫健委于2022年发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重患者判断及转诊标准》(WS/T 810-2022),规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要基于急重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层、患者转诊需求分级、现场处理与转诊的要求。在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层中,基层机构应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患者极端生命体征数值和基于生命体征的综合评分(MEWS评分,适用于成人)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层,分为极高危、高危和平诊患者;在极端生命体征数值和MEWS评分中,遇两者分层结果不一致时,以分层更高者确定该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分层,生命体征数值中同时有两项以上分层为高危的患者,病情分层应为极高危患者。
2025年实施的《患者身份识别管理标准》(WS/T 840-2025)要求患者身份识别宜贯穿整个诊疗周期,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在同一医疗机构内识别方法应一致,确保患者身份信息准确无误。医院患者身份识别工作应建立培训计划,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相关培训,加强患者身份识别工具和方法培训,相关政策变动时,宜及时向全体医务人员进行解读。
2025年修订的《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规定了新生儿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要求、监测要求和防控措施。针对病区布局、感染管理制度与流程、人员培训管理、物品管理等内容确定细则标准。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病例监测及环境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持续改善相关防控措施。
医疗标准是保障医疗质量、提升患者安全的核心要素,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医疗体系高效、安全运行的基石,其重要性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