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主任韩新鹏带领团队连续诊治两名布鲁杆菌病患者。
两名患者均以高热就诊,发热伴随症状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显致病病灶,血感染指标不高。韩新鹏主任表示,该病一般在牧区、半牧区常见,西安地区属于少见病,极易漏诊或误诊。
67岁的榆林患者,因持续高热、呕吐10余天入院,入院前患者曾在当地多次就医,效果不佳,症状未见好转。后由朋友推荐来我院就诊。患者入院时呕吐、体温最高39.0℃,伴畏寒、乏力、食欲差等症状,退热时出汗较多。
经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得知其生活范围在半牧区,有牛、羊等牲畜接触史。结合抗核抗体谱 滴度、出血热抗体、抗磷脂抗体、外婓试验 肥达试验等检查阴性;胸部CT可见双肺下叶背段可见少许斑片状淡薄影;血常规及感染指标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综合考虑“布鲁氏杆菌病”可能。遂对患者进行抽取血培养检查,行布鲁氏杆菌凝集试验检查同时给予药物治疗。患者体温下降至37.1-37.4℃,乏力,进食情况有所改善。后布鲁菌病食管凝集试验结果显示1:400( ),验证了临床判断的正确,布鲁氏杆菌感染诊断明确。
阶段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血常规显示治疗确切有效。患者出院后随访至今,未再出现发热,情况良好。
65岁长安患者,因发热3天就医,体温最高39.7℃,无畏寒、大汗淋漓等,外院治疗后体温高低反复,未明确病因,后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患者否认疾病既往史、传染病史。
入院后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出血热抗体、肺炎支原体 衣原体抗体、甲流 乙流抗原等多项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胸部影像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经验性给予治疗后,患者体温仍波动于38.6-39.2℃。即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提示粒系感染中毒表现,骨髓活检结果未见异常。
再次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到其曾有饮用羊奶病史,遂进行布氏杆菌凝集试验,结果显示:1:200( ) 。考虑患者可能是“布鲁杆菌病”,立即调整治疗方案,3日后患者体温降至36.8-37.3℃。之后进行布氏杆菌病四项检查,最终明确布鲁杆菌病诊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后出院。
追寻疾病的蛛丝马迹、抓住治疗的细枝末节、察觉潜在的临床风险,韩新鹏主任带领科室团队,用实际行动解除患者病痛,“佑护无法衡量的价值”。
布鲁杆菌病科普
布鲁杆菌病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疾病,我国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流行。其致病菌是布鲁氏杆菌,主要感染牛、羊、猪、骆驼以及狗等动物,可在动物中传播,人类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或其制品及排泄物等而感染。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布鲁杆菌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的主要途径
①经皮肤伤口和黏膜: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感染布鲁氏菌;
②经消化道: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如生乳、奶制品及未熟的肉或内脏;
③经呼吸道:布鲁氏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这三种途径中的两种或三种在布病流行区可同时发生。
接触布病患者会感染布鲁氏菌吗?
布病本质上是牲畜间传播的,人类对其普遍易感,没有年龄、性别的差异,但是尚无证据显示人与人之间可以传播布病。
人感染了布鲁氏菌会有哪些症状?
人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出现多种临床表现:一般会经过2-3周的潜伏期,有近半数病人会出现急性发热,波状热。还可表现为出大汗、乏力、厌食、腰痛、关节痛等常见症状。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布病?
为避免感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个人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加工或严格消毒的乳制品及肉类。目前有动物用疫苗使用,但尚缺少对人体足够有效、安全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