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作多、坐不住、厌学、跟父母对立……
面对难养、难带甚至叛逆的孩子,很多家长都表现得束手无策,有时甚至采取“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武力管教。
殊不知,“孩子叛逆、不听话,也许是生病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科邹学主任直言道。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借着“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的主题,我们期望更多家长能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并给予他们“贴心”的养育、照顾和支持性学习环境。
年少也识愁滋味!
6—16岁孩子17.5%有精神障碍
辛弃疾有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但实际上,小小少年也可能有诸多烦恼。下面这组数据,值得所有家长注意: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10—19岁的青少年人群中,有七分之一患有精神健康障碍;
我国2021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6-16岁在校学生中,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
流行程度最高的前5种精神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6.4%)、焦虑障碍(4.7%)、对立违抗障碍(3.6%)、抑郁障碍(3.0%)、抽动障碍(2.5%);
大约有一半的精神健康问题在15岁之前就会暴露,四分之三的精神障碍患者第一次出现精神症状是在24岁之前;
存在心理方面问题的孩子中,早期识别和合理诊疗的比例不到20%……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流行程度最高
孩子手脚小动作多、系鞋带不灵便、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你会带他(她)看精神心理科吗?
实际上,孩子最需要去的可能就是这里。
16岁的娜子(化名)今年上高一,做事总是着急、容易慌、经常睡不好,而且很难专心地把作业写完。改善焦虑和失眠的药物她虽然都用过,但一直没有效果。来到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青少年心理健康科后,邹学主任根据她手上动作较多的情况,给予她改善冲动和焦虑的药物。一周后睡眠改善,两周后手上的动作停了下来,开心的娜子直言:“我现在这个动作没有了,还觉得很舒服!”
“娜子的情况就是典型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在小的时候就有,属于神经发育性的问题,但由于没影响智力被忽视了。”邹学主任表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在儿童精神类疾病中排第一,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功能、社会功能,也会带来焦虑、情绪问题等心理疾病。其中,50~80%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可持续至青春期,30~50%或者更多可进入成年期。
所以,如果孩子总是开小差、三分钟热度、学习差,不要老是批评、打压,而是应该及早识别、就诊(6岁之前发现治疗最好)。
“病耻感”,
或让80%精神心理患者错失良机
调查数据显示,精神障碍疾病的就诊率不超过20%。也就是说,80%的精神障碍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受困于“病耻感”,是主要原因。
邹学主任认为,“精神疾病患者自身和亲属的‘病耻感’,以及社会各界对抑郁症、相关精神障碍的污名化,使很多患者抗拒寻求专业帮助,最终导致病情加重,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精神科的患者就是“疯子”,精神科疾病就是“精神病”。其实,精神疾病是因为在某个阶段里出现了认知、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的障碍,精神疾病也就是严重的心理障碍。简单来说,精神疾病就是因心理、生理上异常而导致精神功能障碍。在高压的现代社会,心理生病其实是件很正常的事。身体病了要去看医生、心理病了当然也要。
在此期望大家对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多一点认识、多一点关怀,少一点误解、少一点偏见。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2年《世界精神卫生报告》称,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精神卫生的脆弱期和机遇期。养育、照顾和支持性学习环境,可以极大地保护未来的精神卫生。另一方面,不好的童年经历则会增加患精神疾病的风险。
精神心理医院院长杨来启教授建议:孩子1—3岁时,家长对其断奶和大小便的培训一定要温柔;3—6岁时父亲要出现,增强交流;6—12岁是孩子学习和游戏(玩)的交接期,家长应注重互动和交流。总之,日常生活中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鼓励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及时找信任的身边人聊一聊,耐心地去倾听孩子,保护孩子隐私等。
但如果发现孩子比较难带、难管、交流有问题,或者孩子有持续性的心理或身体不适,一定要到专业心理机构进行评估和诊断,及时区分“病”与“非病”,以便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好的精神健康能转化为好的肌体健康,投资精神健康就是在投资更好的生活和未来。让我们一起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